科学需要讲故事:不会讲故事的科研人员不是好编剧
原文作者:Josh Ettinger
Josh Ettinger说,编剧课程和电视节目制作的实习经历提升了他的科学传播能力。
分镜头技巧在科研中也有用武之地。来源:Tutatama/Alamy
2012年,我在美国讽刺类节目《囧司徒每日脱口秀》(The Daily Show with Jon Stewart)的制片部实习,之后又通过学校课程和研讨班学了几年编剧。我直接见识到了讲故事的力量,不仅有娱乐的功能,还能传播科学。对于目前在剑桥大学读博士的我来说,那段经历让我受益匪浅。
故事能让他人体验我们的研究过程,让天南地北的读者都能理解科学,参与科学。“讲个故事”(Tell a story)是对科研人员的忠告,但我有时候感觉我们做得还不够:在我看来,科研人员何不向编剧这些叙事高手取取经?商业上的讲故事需要遵循非常严苛的流程,尤其是当百万美元都在此一搏的时候。皮克斯(Pixar)动画工作室联合创始人Ed Catmull在他2014年出版的《创新公司》(Creativity, Inc.)一书中解释道,剧情发展就像同行评议,每个情节、角色、每一句对话都要在编剧会议上,让一群行家里手拆解分析。以下是我在剧本创作中总结的几条建议,它们对我的科研事业有不少助益。
开门见“问题”
电影和节目的一开场就是让人应接不暇的快节奏场景,这可不是纯属意外,而是要让观众打心底疑惑:“发生什么了,这些人是谁,他们要干嘛?”这些场景的设计是为了让我们继续看下去。你可能要问,这和科学有什么关系,科学不是讲究清晰明了吗?
当然有关系。这种策略也可以运用在演讲中,比如设计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,一上来就吊住观众的胃口。我最近听了一位科学家的演讲,她讲述自己如何通过分析石笋研究气候历史。在她演讲快要结束时,她放了一张她本人绑绳索进洞穴采集样本的照片,大家一下子来精神了。如果她在演讲最初就放这张照片,让观众好奇这位科学家为什么要在一个危险的洞穴里爬上爬下,或许就能更好地从一开始便吸引观众的注意力。
每当我要演讲或教课的时候,我都会先讲一件简短的趣事,在暖场的同时激发大家的兴趣。事实上,我在这篇文章中也用了这个技巧,我在第一行就策略性地提到了一件轶事。当然,这种讲故事的方式可能更适合用在演讲中;研究论文一般要求以清晰的摘要形式直接报道研究结果。
英雄之旅
科学家向他们领域之外的受众讲述自己的研究时,经常会避免谈论自己经历的磨练和挑战,而是将重点放在已发表的成功结果上。没有人希望自己看起来很失败,尽管这种经验可能是无价之宝。但是,闭口不谈这些困难可能就失去了你最好的故事素材。想想约瑟夫·坎贝尔(Joseph Campbell)在《千面英雄》(1949)一书中提出的“英雄之旅”主题吧,这本书深深启发了导演乔治•卢卡斯(George Lucas)、电视制片人兼作家丹·哈萌(Dan Harmon)等不计其数的人。所谓英雄之旅,是指一个人踏上一段充满挑战、让人脱胎换骨的旅程,世界各地的神话和文化故事中都不乏这类故事,这也凸显出观众与那些经历过挣扎、锤炼和成长的主人公多么有共鸣。
研究过程完美契合了这个概念。它可以被描述成一条蜿蜒曲折的道路,过程中的磕绊塑造了科学家的生活和我们对世界的认知。让他人和你一起体验研究过程中的起起伏伏吧。与其光秃秃地展示你的研究成果,何不描述一下这些发现给你的真实感受。最让你激动的是什么?你在哪里犯过错误?融入脆弱性元素可以让你和你的研究更容易引发通感。皮克斯前分镜师Emma Coats在推特上分享了讲故事的原则:“你更容易因为一个角色的努力敬佩TA,而不是因为TA的成功。”
解释意义所在
编剧经常会问自己的一个关键问题是:“我的观众凭什么要看下去?”等你在设计下一次的演讲、准备面试或是向亲朋好友介绍你的工作时,问问自己这个问题。科学家很容易钻在技术细节里出不来,但如果想增加公众参与度,重点是要先解释清楚你的研究为什么很重要。兰迪·奥尔森(Randy Olson)从科学家成功转型为电影导演,他在2015年出版的《科学需要讲故事》(Houston, We Have a Narrative)一书中提出的“以及、但是、因此”(‘And, But, Therefore’,ABT)模式,就是构建叙事力度和条理的好方法,而不是一味地陈述事实。
你还可以参考“救猫咪”(save the cat)的编剧原则。这个原则是指要给你的受众制造一些他们为之喝彩的角色,可以是排除万难取得开拓性成果的你自己,也可以是你研究的潜在受益者。打个比方,我们系的一名博士生研究的是气候变化相关诉讼。他经常会讲Saúl Luciano Lliuya的故事,这位秘鲁农民正在起诉一家大型德国能源公司,因为冰川融化威胁到了他的农场、生计和家乡。塑造能让人共情的角色,讲述我们身边的故事,可以将大问题形象化,让受众理解这名学生的工作意义。心理学家称其为“可识别受害人效应”(identifiable victim effect)。此外,随着娱乐产业不断面临各种多样性问题,有必要反思你故事中的代表性是否足够多元化。
下一幕
把所有这些原则都捋一遍并不容易:这也是为什么不是人人都是编剧。虽然剧本创作依然是我眼下的唯一爱好,但它也是我的博士生涯的一部分。除了将我的叙事技巧应用在教书和写作工作中,它还是我的研究内容之一,我正在研究叙事技巧如何能激发公众对气候变化的关注。此外,我还向学生、研究人员和专门从事传播的人士讲授编剧策略,希望这能增进科研共同体与整个社会的互动。毕竟,就像剧集《权力的游戏》(Game of Thrones)中的“小恶魔”提利昂·兰尼斯特(Tyrion Lannister)说的那样,“没有什么比一个好故事更能给人力量了。”
原文以What Hollywood can teach researchers about scientific storytelling为标题发表在2020年6月9日的《自然》职业版块
© nature
doi: 10.1038/d41586-020-01731-9
点击“阅读原文”阅读英文原文
点击图片阅读热门文章
由于近期微信订阅号的规则更改,很多朋友反映不能快速找到我们。小编建议大家可以将Nature自然科研设置为星标🌟,这样就能在微信公众号中发现我们,查看每天订阅。
具体步骤:
快去试试吧!
版权声明:
本文由施普林格·自然上海办公室负责翻译。中文内容仅供参考,一切内容以英文原版为准。欢迎转发至朋友圈,如需转载,请邮件China@nature.com。未经授权的翻译是侵权行为,版权方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。
© 2020 Springer Nature Limited. All Rights Reserved
喜欢今天的内容吗?喜欢就点个“在看”吧⇣⇣